中國智能交通進入2.0時代
作者:吳成好 來源:本站原創 發布:2024年8月16日 修改:2024年8月16日 所屬分類:新聞中心 訪問統計:983
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門發布智能網聯汽車“車路云一體化”應用試點城市名單,確定了20個城市(聯合體)為首批“車路云一體化”試點城市。“聰明的車”駛上“智慧的路”。作為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與交通運輸深度融合的新業態,我國智能交通歷經20余年,從“實驗場”走向“應用場”,正在催生一些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讓公眾的出行更加安全、高效和環保。
《前沿科學》雜志最新一期推出《智能交通專輯》,邀請相關領域專家探討智能交通向更高水平迭代升級、技術創新發揮的支撐作用,以及基礎建設場景的創新成果。
以自動駕駛為例,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魯光泉闡述“聰明的車”這種新型交通系統要考慮人、車、路多要素耦合機理,以及交通系統的內在平衡,更要發揮自動駕駛和車路協同技術優勢。
要想實現讓自動駕駛“聰明的車”駛上“智慧的路”,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院研究員宋向輝認為,還需借助“靈活的網”“協同的云控平臺”。單一化的交通基礎設施已無法滿足高度互聯時代的需求。
對于如何正確認識智能汽車安全問題,清華大學教授王建強說,全方位的安全出行應包括系統風險監測和防護、高效風險評估與決策、實時智能防護,但這種全過程安全技術的實現尚需時日。
想象一下,在工作日的清晨,人們再也不用為堵車煩惱,出門前就能定制好路線,不用擔心路上時長、上班遲到……這種理想生活其實還涉及精準高效的交通管控、數智賦能的出行服務。浙江大學教授金盛指出,當前交通管理大多面向信號控制,缺乏城市復雜交通流協同運行。隨著物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交通管控應向區域交通信號協同控制、公交信號優先控制、車路協同控制轉變。
交通狀態的“流”級,涵蓋流量、密度、速度等交通狀態信息。交通狀態的“粒”級,包括個體車輛的位置、速度、加速度等狀態信息,路徑規劃、駕駛意圖等決策信息。同濟大學教授馬萬經主張發展“以粒控流”“流中控粒”,以及“粒流協控”為核心的道路交通粒流協同控制關鍵技術,為交通管控提供新思路。
網約車、定制公交、共享單車不知不覺已成為公眾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公眾出行正從過去“走得了”向“走得好”轉變。深圳市智慧城市科技發展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曉春介紹說, 2023年,深圳市推出全市層面的“一鍵預約”智慧停車平臺,接入全市8000家的300萬個停車泊位,逐步實現停車一鍵預約、錯峰共享、出行引導等,盤活了區域停車資源,提高了停車利用效率。
當前,超大城市軌道交通系統發展面臨海量客流組織難、巨型系統維護難、體系運轉協同難、安全管控閉環難等問題。北京市政協經濟委員會主任謝正光表示,依托新技術裝備研發和業務平臺集成,北京市目前正構建智慧地鐵,重建超大城軌運營模式,實現客流—車流耦合的網絡化高效韌性運行、全時程線上線下一體化智能服務、集約化智能維護的新模式。
在低空經濟和新一代通信技術快速發展的趨勢下,現有航空通信系統已無法滿足空管和航空公司日趨增長的數據通信需求。民航數據通信有限責任公司首席科學家朱衍波研判,正因為如此,互聯飛機概念應運而生,它以商用通信公網對航空通信專網進行補充,構建地空多鏈路彈性網絡,提升地空通信的容量和效率,成為航空通信未來發展的重要趨勢之一。
新技術在交通基礎設施、載運工具、交通管理等領域中賦能愈加深入,交通系統的感知與決策能力得到了顯著提升。中國智能交通協會副理事長關積珍認為,中國智能交通發展已進入網聯化和協同化為特征的2.0時代。